醫藥網3月23日訊 近日,第28屆中國(浙江)國際科研、醫療儀器設備技術交流展覽會在杭舉行,今年展會隆重推出了浙產醫療設備,并舉行了如何推進國產醫療設備發展的論壇。
與展會上眾多國產品牌的熱鬧亮相相比,現實中醫院臨床上使用到的國產設備卻少得可憐。
今年浙江省兩會上,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張大宏教授提出要大力推進醫療設備浙江制造,希望在轉型升級中,找到一條浙江的特色之路。
進口設備占據臨床醫療器械9成以上
導致醫療費用居高不下
“你知道嗎,目前臨床醫療器械中,九成都被國外的品牌占據。”張大宏教授說,手術室里的儀器都是外國品牌,國產醫療設備只能做點輸液袋、推車這類低端的。
就拿腹腔鏡的手術鉗來說,張教授找來兩把,一把是進口的,一把是國產的。雖然記者是外行,但僅從外觀就一眼看出了兩者的差距:國產的外觀粗糙,而進口的看上去光滑有光澤。
“從外觀上就能看出差別,更何況內部構造?”張教授說,他很想支持國產設備,但也深知國產設備和進口設備會給患者帶來哪些不同。
“依賴進口設備產生的最大問題就是導致醫療費用居高不下,因為進口設備的價格動輒是國產設備的幾倍甚至幾十倍,這些都是需要患者來支付的。”張教授說。
而患者在多掏錢的同時,也意味著醫?;鹨嗵湾X,而未來能夠留給我們看病的錢會更少。
除了售價上的差別以外,記者還了解到,某些高價的進口設備,還通過一些后續服務來增加費用。
一位眼科專家曾介紹過,一臺德產設備,每做一個患者就要用掉一個序列號,用光一定量的序列號后,還要花錢再買。
我省某省級醫院的醫療設備科負責人透露,進口設備的后續維護也非常費錢。
“國外大企業為了防范核心技術的泄露,會派專人進行后續維護,不讓國內人員參與。”該負責人說。
浙產醫療設備有一定產業基礎
一家本土電子企業成功嘗試
“浙江是一個制造業大省,又擁有一定的醫藥行業生產基礎,我很希望在醫療設備領域,看到越來越多浙江企業的身影。”張大宏教授說。
據統計,我省現有醫療設備生產企業1332家,位居全國第四,上規模的企業達到了175家,位居全國第三。
其中,杭州、寧波集中了全省57.6%的醫療器械生產企業,形成了杭州體外診斷試劑、寧波醫用磁共振成像設備、臺州和溫州一次性輸液器注射器和注射針、桐廬醫用硬管內窺鏡、金華人工關節與骨科植入材料、紹興湖州醫用敷料等一批特色區塊。